一、课程简介
《人工智能时代下的职业发展探索》课程是面向全校本科学生开设的一门素质拓展课,亦是创新创业学院三级课程体系中的双创实践课。该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理解AI技术发展对职业生态的变革影响,掌握用AI赋能个人职业发展的方法论,建立动态职业发展观,培养适应未来职场的关键能力。
该课程设计32学时(16学时理论+16学时实践),通过七个模块化的学习和实践训练,为学生个人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提供理论和实践指导。本案例节选的教学内容来源于第八讲AI赋能就业准备。
二、课程模型设计
课程依托双创大楼A幢402“创未来”生涯发展工作室与当下热门AI应用,结合工业4.0发展形势,立足职业本科学生共性,结合学生专业特点,在职业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开展理论、实践相结合,基础、专业相结合的生涯训练。(具体课程设计见表1)。
三、教学过程
1.设置不同体验区
在教室里设置三个体验区:多对一传统面试区、无领导小组讨论区和AI人机对话面试区。并将这三个区域进行简单布置:多对一传统面试区使用到的教学用具是生涯辅导工具箱;无领导小组讨论须提前准备好讨论话题;AI人机对话要在课前通知学生携带电子设备和耳机。

图1:多对一传统面试

图2:AI人机对话模拟模式
2.分组进行面试模式
课程第一次授课,我们就已经根据专业对选课学生进行了分组,在本节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始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面试模拟体验。按照组号轮流进行多对一传统面试和无领导小组讨论(人人交互),等待期间则利用AI工具进行人机对话(人机交互)面试模拟。在传统面试环节,学生需要同时体验应聘者和HR的角色,建立不同的求职视角;在AI面试环节,学生需要体会AI的提问方式与AI对答案的关键词捕捉机制。
3.小组讨论与总结
各小组基于组员们的面试表现和数据开展诊断工作,分为自我诊断和组内互评诊断、以及教师的观察反馈三个环节。学生在自我诊断环节须准确定位AI强项(如信息密度)与人类优势(如共情表达);在组内互评诊断环节须理解雇主视角和团队成员视角;在聆听教师观察反馈时,学生应进行记录和总结,掌握“AI筛选和真人筛选”的招聘逻辑。
四、教学成效与反思
1.教学成效
该课程在本学期第一次开课,目前观察到的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机协同意识提升:学生在学习该课程后,能够发展出对“AI”的理性态度,既不因“AI威胁论”而恐慌,也不过度依赖AI。对于人机协同的认可度有明显提升;
(2)全面掌握面试技巧:学生通过双轨面试模拟实践,掌握了AI面试与真人面试技巧;
(3)情绪管理升级:学生在体验式教学中学会观察、调节自己的情绪,从容应对算法追问,有效缓解面试紧张情绪。
2.教学反思
(1)人为植入压力变量:在AI面试环节设计、植入压力变量:如突然中断的网络、算法误判的负面评价,观察学生在遭遇系统误判后,如何扭转AI评价结果。
(2)引进先进AI设备:在课程建设经费允许的情况下,可通过开发AI对话实验室,让学生在具身对比中掌握驾驭智能时代的元能力。促使学生既能精准契合算法逻辑,又能彰显创造力。
供稿:创新创业学院 图/刘雨桐 文/刘雨桐 编辑/管真真 审核/纪海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