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MVP验证与社会价值融入双创课堂——双创课程建设系列教学案例(二十八)

发布者:管真真发布时间:2025-03-30浏览次数:10

引言

在双创教育实践中,我们始终面临一个核心命题:如何让学生在实验室里打磨技术时保持清醒认知,在追逐商业价值时不忘人文温度?

通过几年教学积累,我们探索出分专业大类差异化培养路径,让理工科的精密参数与经管、艺术设计的人文情怀在创业实践中深度对话,在此分享三个典型案例。

案例1:

用技术参数丈量真实世界——电信专业团队全自动除草机开发

当电信专业学生带着电路板走进课堂时,我们通过“技术可行性四维评估法”引导其突破实验室思维:

在功能优化环节,团队发现实验室测得的理想效率在实际作业中明显下降,这促使他们重新审视刀片结构设计;

工艺优化阶段,通过制作可动模型进行模拟测试,暴露出传动系统在复杂环境中的运行缺陷;

成本控制方面,物料清单从初版的3867元压缩至量产方案的1520元;

MVP验证:在小区草坪进行7天实测,收集12项改进建议。

当这个沾着草屑的金属装置最终在课堂上启动时,学生才真正理解:技术参数的价值不在于实验室的完美,而在于解决真实世界的具体问题。

图为自动除草机原型设计图和成品展示

案例2:

让市场数据穿透商业幻想——计算机学院学生团队自动登录校园网App

在计算机学院某团队自动登录校园网程序的教学实践中,学生们精心设计的解决方案在课堂演示时备受赞誉,却在某视频平台遭遇真实考验。

当团队将程序演示视频发布后,累计播放量迅速突破两千次,评论区涌现出31条技术性质询:“校园网验证码更新后能否自动适配?”,“多人共用账号时如何确保信息安全?”。

通过网友们“热情”的质询,学生不仅验证了产品市场需求的存在,更明确了产品设计痛点,针对这些问题,学生迅速对其迭代升级,当第3个迭代版本重新上线时,那些曾经提出批评的网友主动成为产品传播者。

这场特殊的“压力测试”让学生们深刻认识到:技术方案的优越性不在于代码行数的多少,而在于能否解决真实场景中的琐碎痛点。

图为产品演示视频 学生回复网友问题

案例3:

在文化根脉里寻找创新坐标——艺术学院非遗滚灯重生计划

在艺术学院非遗滚灯项目的教学实践中,学生们从测绘传统竹编结构开始,通过精确的技术参数设定与手绘图纸迭代,将家乡技艺转化为优美的设计语言。

实践过程中,他们运用创新思维改良竹编工艺,在保持传统美学特征的同时探索现代材料应用,并通过视频记录、照片归档等方式完整留存技艺转化轨迹。

当这些浸润着文化基因的滚灯作品在课堂展出时,传统技艺的现代表达已无需多言。有学生课后感慨:“以前总想着设计酷炫产品,现在更懂如何让技术生长在文化土壤里

图为非遗滚灯设计图纸、制作过程、成品展示

教学启示

双创教育如何在实验室与田野之间搭建桥梁?通过三类专业的实践碰撞,我们提炼出双创教育的“温度守恒定律”:

技术理性需要“冷验证”:用MVP测试打破实验室信息茧房。在技术和产品开发过程中,保持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是非常重要的。这意味着,在创意转化为产品的过程中,需要通过最小可行产品(MVP)等方法进行实际测试,而不是仅仅依赖于实验室中的假设或理论模型。这种做法有助于打破信息茧房,即避免团队陷入自我确认的循环中,忽略外界的真实反馈。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们可以学会如何在不确定性和有限资源的情况下快速迭代和优化解决方案。

商业思维需要“热接触”:让市场反馈成为产品迭代指南针。市场反馈对于产品开发至关重要。一个成功的创新项目不仅要有好的技术基础,还需要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这就要求创业者积极地与用户沟通,收集他们的意见,并据此调整产品和服务的方向。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了解到真正的市场需求是什么样的,以及如何基于这些需求做出有效的商业决策。这不仅仅是关于销售技巧的学习,更重要的是理解如何建立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人文价值需要“恒温带”:在文化传承中培育创新基因。我们在追求技术创新和商业成功的同时,不应忽视对人文价值的关注。文化传承和社会责任是构建长期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通过在教育过程中融入人文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科技创新对社会的影响,从而在未来的创业过程中注重社会责任,推动更加包容和可持续的发展模式。

当学生们的创业项目带着技术文档、用户评论和沾着泥土的实物走进课堂时,我们看见的不仅是商业计划的成熟,更是年轻创客们认知维度的进化——这或许就是双创教育最珍贵的温度。

供稿:创新创业学院 图文/曹轩 编辑/杨硕 审核/纪海波